编者按: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以其国际化的氛围和多元的文化环境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沪工作和生活。上海市新闻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沪工作的外国人数量已达21.5万人英语,占全国总量的23.7%,位居全国第一。面对上海的这一轮疫情,这些常年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与这座城市共渡难关上海有上门一对一外教,共同守护“上海”。许多外国人甚至作为社区志愿者加入到上海市民的综合抗疫行动中。为周围的市民提供切实的帮助。 《环球时报》记者近日联系了几位在上海抗击疫情中挺身而出的国际友人,听他们分享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收获的真挚友谊。
“上海飘”老罗:我要为上海做贡献
说起对上海的感情,外教雅各布斯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这位在新西兰长大的荷兰人已经在上海松江区东明花园社区生活了13年。他的中文名字叫“罗江强”,大家喜欢叫他“老罗”。上海抗击疫情期间,老罗的志愿者身份成为上海人津津乐道的佳话。老罗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有上门一对一外教,他所居住的上海松江区不仅绿树成荫、整洁干净,而且社会治安也特别好。 “在我认识的2000多个家庭中,没有一个家庭发生过盗窃事件。松江绝对是我最喜欢居住的地方。”
Jacobus(中文名“罗江强”)在社区做志愿者
正是因为对这个首选之地的热爱上海有上门一对一外教,老罗选择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在疫情席卷城市的时候保卫自己所居住的地方。
在老罗看来,自己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离不开社区志愿者陆一凡的帮助。老罗回忆,3月底上海疫情加剧时,社区党支部携手热心居民,组成了志愿者队伍。老罗和陆一凡很熟悉,他主动找到陆一凡,表示愿意加入志愿者队伍。但考虑到老罗和居民之间可能存在沟通障碍,陆一凡一开始还有些尴尬。 “我想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什么不能呢?”在老罗的坚持下,社区党支部最终让他填写了申请表,并为他提供了一套防护用品和代表其志愿者身份的证明。绿色背心。 “我很高兴最终被接纳为他们的‘战友’,我们的志愿者团队成员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老罗说道。
志愿者老罗上台后,帮助社区解决了肉菜米面等生活必需品配送的“最后一百米”问题。当时,小区的生活必需品只能送到小区东门,但集中配送点却在500米外。志愿者最初必须用手和肩扛货物,不仅费力,而且效率低下。于是,老罗拿出了自己的几辆手推车去分发物资。
Jacobus(中文名“罗江强”)在社区做志愿者
不仅帮忙运送生活必需品、协助核酸检测、上门垃圾回收……老罗到处活跃。陆一凡对他赞不绝口:“没想到老罗还真是乐于助人。”
“外援”老罗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周围上海市民的认可。老罗告诉记者,他强烈感受到上海市民的热情和友善。许多市民不断对老罗和像他这样的社区志愿者坚持为市民提供帮助表示感谢。 “有一个邻居开了一家面包店,他总是给我们的志愿者团队送来手工制作的奶油蛋糕和新鲜面包。当我们的努力得到认可并得到如此热情的回报时,我为成为一名志愿者感到非常高兴。真高兴!”老罗说。
这位1992年来上海工作的老胡漂也表示,与志愿军同志一起工作的经历,让他清晰地感受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长征时期和延安窑洞岁月中革命同志之间的友谊。一个。那种特殊的情感纽带。 “在一些寒冷的夜晚,志愿者需要齐心协力,将蔬菜装进购物袋,送到居民手中。当雨滴打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体会到了红军在长征中所经历的艰辛学英语,更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艰辛。这不容易,也不容易。”老罗说。
“外国大白”Bethwin与《爱乐之城》阳台演唱会
对于很多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来说,上海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总代表、百路德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文·贝克(图)在上海生活了近20年。疫情发生前,他经常往返于中匈两国之间,为两国提供服务。为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图为贝斯文社区防疫志愿者团队合影
当前上海疫情期间,贝斯文夫妇双双担任志愿者,主要协助社区居民进行日常核酸检测。贝斯文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妻子做志愿者已经很长时间了,他加入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这背后也有他作为“新上海人”的意图。
长期隔离可能会影响一些居民的情绪。为了缓解大家的焦虑,贝斯文像居委会阿姨一样,用“大喇叭”进行广播,告诉居民“我们小区一切都好”。 “我只是想让每个人都笑,”贝思文说。
贝斯温
4月,上海白天气温有时达到30℃左右。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9小时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贝思温微笑道:“没什么。”
贝斯温
小区居民看到“洋大白”感到“很新鲜”,纷纷主动向他挥手打招呼,与他合影、视频,事后还给他发微信说“谢谢”。据了解,贝特温来自匈牙利,一名“画家”在他的防护服上画上了中匈两国国旗。贝斯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听说个别居民“不太配合”,但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大家对他“特别友好”。
值得一提的是,贝斯文还在社区组织了一场《爱乐之城》阳台演唱会,吸引了千余人参加,视频迅速在社交媒体上传播。贝斯温说,音乐有时胜于雄辩。除了身体健康之外,我们还必须考虑心理健康。希望阳台音乐会的形式能够帮助社区居民“放松心情”。
贝斯温
“疫情终究会过去,做志愿者是暂时的,但邻里之间的患难之情是永恒的。”匈牙利没有“社区”的概念,但在上海,Bethwin感受到了中国特有的“社区精神”。Bethwin表示,疫情结束后他们已经约好“组团去匈牙利旅游”。
“韩国大叔”朴昌柱:来上海有什么需要就来找我吧!
来自韩国的朴昌洙在上海生活了近20年。他目前居住的锦绣江南社区位于闵行区红泉路韩国街附近。韩国居民约占三分之一。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语言障碍给社区带来了诸多困难。朴昌洙主动要求担任社区志愿者,搭建居委会和韩国居民之间的桥梁。
朴昌柱
朴昌洙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有上门一对一外教:外国志愿者在上海抗击疫情的故事,2020年疫情初期,他创建了3个微信群,成员超过1200人,现在这些群仍然活跃。朴昌洙会及时将居委会的防疫措施和注意事项翻译成韩语,然后通过微信群传达给社区内的韩国居民。
朴昌洙每天在微信上收到30-50个问题:如何获取新的核酸检测二维码、如何购买家里的生活用品、居家隔离应遵循哪些规则……有的他能直接回答,还有一些他无法回答。与社区工作人员沟通。有时,朴昌洙会在微信群里分享搞笑视频或音乐英语,帮助居民放松心情。
当志愿者时,朴昌洙有时维护秩序,有时充当翻译。他还帮助联系韩国公司,向社区居民分发食品原料。虽然忙到凌晨是常事,但每次看到邻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用这些食材制作的美食,朴昌洙都感到“很开心”。
朴昌洙等社区韩国志愿者帮助搬运物资
朴昌洙告诉环球时报记者,2002年,儿子来到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出国留学。由于儿子还小,他趁这个机会与家人一起定居上海。他说我们已经习惯了上海的生活,也会一直住在上海。 “来上海,有什么需要就来找我!”
上海疫情
上海市卫健委24日通报:4月23日0时至24时,新增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401例,无症状感染者19657例,其中确诊病例541例为前期无症状感染者,隔离控制中发现确诊病例816例,无症状感染者19421例,其余是相关危险人群排查中发现的。
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赵丹丹在24日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本轮疫情以来,上海累计死亡病例87例上海有上门一对一外教,其中男性48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81.10岁,最大101岁。
赵丹丹表示,一般来说,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老年人很可能发展为重症或危重症,治疗难度加大。上述病例中的COVID-19疫苗接种率较低,只有5例接种了COVID-19疫苗。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邢晓静 范伟 胡雨薇 于曦 黄兰兰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