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踏上云石山长征的那一刻起,他一定就是长征的主角,包括后来的中国革命的主角!
有人说:长征前,毛泽东是一个向命运咆哮的屠龙少年;长征结束后,毛泽东是一位屹立于天、俯视天下的领袖。但领导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毛泽东成为领导人之前的道路是坎坷的,几经坎坷。他处处追求真理,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
1910年,屠龙少年毛泽东已经17岁了。虽然他读了六年私塾,但他的足迹却仅限于冲韶山和奶奶家,连县城都没去过。毛泽东是家里的长子。他的父亲想送他去湘潭县的一家米店当学徒。那个时候,这是一份不错的工作。他不用日晒雨淋,不用辛苦工作,就能安逸地赚钱。支撑一个家庭。但毛泽东不想这么做。他要读书,他要到外国学校读书。
冲韶山
毛泽东的父亲发脾气了。那年他17岁。他不仅没有赚钱养家学英语,还继续花家里的钱去上学。实在是太不合理了!毛泽东几乎动员了所有能动员的亲戚来做他父亲的工作,终于得到了批准。
17岁那年,毛泽东即将去东山书院读小学一年级。临行前,他拒绝亲自向父亲告别。而是写了一首诗,放进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本上:“孩子一心要离开故乡,学业有成才归来,何必把骨头埋在自己的心里呢?”故乡?,人生处处青山绿水。
高大的毛泽东坐在东山书院一年级的教室里,如饥似渴地学习。学校里有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老师,引进了自然科学、地理、英语等新科目。毛泽东此时表现出了非凡的学习能力,很快就开阔了眼界。
《东山书院》剧照
在这里,毛泽东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这位贵人就是东山书院的何澜刚老师。当时,他申请到长沙湘乡省立中学任教,并带着自己最喜欢的两个学生毛泽东和小三一起去省城读书。 18岁的毛泽东跟着小学老师走进了中学大门。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他就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的知识鸿沟。
省城拓宽了毛泽东的视野。当他第一次看到报纸时,他对这个新事物很感兴趣。那时,他最热衷的是阅读革命派办的《民力报》。通过看报纸,18岁的毛泽东又对政治产生了兴趣。当他从报纸上看到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消息时,他兴奋地在学校墙上贴出了自己的第一个政治观点,提议邀请孙中山回任校长。那时,他还只是一个“愤青”,没有人关注他的政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愤怒的年轻人”毛泽东激情迸发,立即参军,成为湖南新军列兵。此时的湖南新军最高统帅是程潜。 38年后,毛泽东作为胜利的领袖,在中南海见到了前来投降的程潜,并告诉他:我曾经是你手下的战士。瞧英语培训,世界和生活在时间的流逝中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叫反击,这叫革命。没有革命,这样的反击可能吗?
毛泽东与程潜
那么年轻的毛泽东是如何在38年的时间里完成这次反击的呢?这其中有太多的偶然和必然。
溥仪宣布退位时,毛泽东刚刚当兵半年。毛泽东觉得革命成功了,参军的目的也达到了。他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决定退伍继续学业。就像今天我们填写大学申请表时,毛泽东的第一选择不是政治、军事、文科,而是商业。他从报纸上的招生广告中选择了一所公立高端商学院。当他的父亲听说这是一所与商业有关的学校,而且可以赚钱时,他非常支持,并很快将学费寄了过来。毛泽东花费巨资进入这所学校。但这所学校基本都是外教教师,教材都是英文,没有教英语的老师。此时的毛泽东根本听不懂课文,无法自学,只好退学。
辍学后,毛泽东受到刺激,想重返中学。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第一中学。但学习了半年,毛泽东却觉得无趣。只过了半年湘潭外教一对一,他就退学自学了。他住在湘乡会馆,每天步行到湖南省图书馆学习。自学持续了半年。毛父因为看不到毛泽东自学的前途而退出,所以拒绝继续提供学费。况且毛泽东已经快20岁了,也到了经济独立的时候了。但毛泽东还是想读书,所以他只好报考了师范学校,因为上师范学校不需要学费湘潭外教一对一,而且吃不起饭,他还是会照顾的。食物。
1913年湘潭外教一对一,20岁的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后并入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毛泽东做了五年半的师范生,完成了自己的知识积累,直到1918年夏天才毕业。在此期间,毛泽东结识了他的第二个贵人杨昌吉。
毛泽东和杨昌济
杨昌吉曾留学日本、英国,主攻教育、哲学、伦理学。当时,杨昌济先生是三湘的名人。时任湖南省省长谭延闿对他十分钦佩,在杨昌吉就任省教育厅厅长时,命人以高规格的仪仗队迎接他。但杨昌吉更喜欢当老师、教书育人,所以他决定受邀到周南女子中学任教。这时,他收到了好友第一师范大学校长孔兆寿的聘书。杨昌吉已经接受了周南女中的聘用,自然不想接受第一师范的录取通知书,于是他就去第一师范学校退了录取通知书。杨昌吉去找孔兆寿归还聘书的那天,正巧遇到了孔兆寿和老师们在批改考生的试卷。杨昌吉看到了候选人中排名第一的毛泽东的文章,深受感动。他不禁评论道:“以小学教育的质量,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成败、国家的兴衰,看到横马驰骋的英雄气概、远大的志向和惊人的勇气。” ,如此豪迈,惊人的勇气,光是这八个字就很难得了,但气势和勇气却是天才的标志,磨炼出来的钻石,算得上是一件非凡的武器,一件非凡的东西。武器。”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毛泽东写的一篇文章,杨昌济改变了主意。他没有把任命书还给孔兆寿,而是决定留下来。因为身为教育家的杨昌吉一直有“自闭乐园古有之,欲植大木柱长入云天”的志向。难道他在这里发现了一棵他从未发现过的大树苗,可以培养成擎天柱?
毛泽东在杨昌济等第一师范名师的指导下,潜心学习了两年。热情洋溢的毛泽东又开始了他的社会活动。他组织领导的第一个活动就是开除校长张干。张潜其实是一个比较优秀的校长。一师的名师大多都是他聘请的。但为了落实上级要求加收学费的要求,学生们进行了抵制。这些学生大多出身贫困,来这里参加考试是因为这里不收学费。这些额外的学费不是让我们望而却步吗?
毛泽东青年时代
文科天才毛泽东亲自起草了《驱赶张骞宣言》。他以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尖锐批评张骞误导学生湘潭外教一对一,不适合做校长,广为流传。张骞也不示弱,驱逐了毛泽东等17名学生。这时,杨昌吉站了起来。他不顾与张骞的交情,联系了学校里一大批名师,以罢工的方式逼迫张骞收回了自己的生命。张潜无法再工作,只得离开一师。毛泽东本人后来说:没有必要驱逐张骞。作为一名教育家,他实际上非常有能力。解放后,毛泽东一直照顾张骞的生活。这是以后的故事。
1917年,杨昌济向当时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推荐了毛泽东的一篇文章《论体育研究》,并发表在《新青年》上。这为毛泽东随后会见陈独秀埋下了伏笔。 。
1918年6月,杨昌济受北京大学蔡元培聘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就像毛泽东的第一贵族把他从农村带到了省城一样,杨昌吉把毛泽东带到了北京。到达北京后,25岁、刚刚中专毕业的毛泽东住在杨昌吉家里,并爱上了杨昌吉的女儿杨开慧。当时,杨昌吉想让毛泽东报考北大预科,但此时毛泽东已经不想再挤进学校了。杨昌吉把他推荐给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大钊,他当上了图书管理员,月薪八块钱。当时担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陈独秀,月薪300元。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在北京德国医院病逝。生前,他写信给时任广州军政府秘书长的好友章士钊,推荐毛泽东、蔡和森。杨昌吉在信中直言不讳地说:“我郑重地告诉你湘潭外教一对一:毛泽东17岁时遇到的三位贵人是谁?,你的两个儿子都是国家的人才,前途无量。你再不说救国的话,就完蛋了。” ,你首先要以你的两个儿子为重。”当时蔡和森25岁,毛泽东当时27岁,杨昌吉可以说是眼光敏锐。后来毛泽东在为留学生筹集资金的时候,真的找到了章士钊,章士钊果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很快筹集到了2万元,交给了毛泽东。两万大洋在当时是一笔巨款。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直照顾章士钊的生活。他经常从自己的稿费里给章士钊寄钱,怕他不收,只说要还钱。
章士钊与毛主席在中南海
毛泽东在北大见到了中国最高水平的知识分子,觉得他们不过如此;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不仅结识了李大钊,还结识了毛泽东结识的第三位贵人陈独秀。但这第三位贵族却把毛泽东带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第一次见到陈独秀时,毛泽东还是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这次会议虽然时间很短,但毛泽东的收获却很大。他高兴地对杨开慧说:“今天我认识了陈独秀,陈先生见解高超,敢于做事,正是国家需要的人才。这几天,我在北京认识了很多人。” ,而他对我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
1920年1月上旬,毛泽东与陈独秀第二次会面。当时,五四运动期间因散发传单被捕的陈独秀已被保释在家休养,毛泽东前去探望。此前,毛泽东等人正在千方百计营救陈独秀。他写了《逮捕和营救陈独秀》一文,文中写道:“陈先生长期以来深受学术界的尊敬,他的言论和思想蜚声海内外。”,陈独秀是现代思想最有力的倡导者,“我们知道陈军是思想界的明星”,可见毛泽东对陈独秀的钦佩程度。
陈独秀
1920年夏,毛泽东与陈独秀第三次会面。当时,毛泽东领导的反张运动胜利后,他经上海回到长沙。在上海,毛泽东看望陈独秀。这次会见中,陈独秀与毛泽东谈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用共产党人火热的革命感情感染了毛泽东。从这一刻起,毛泽东转变为一个信念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十几年后他在延安与斯诺谈话时,也提到了这次谈话对他一生的深刻影响:“陈独秀坚定的信念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人生发生变化的原因。 ” “陈独秀给我的影响力超过任何人。”在这次谈话中,陈独秀还委托毛泽东一项重要任务——返回湖南,在该地区组建共产主义团体。正是陈独秀的委托,才让毛泽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后来调入中央阿卡索,进入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层。
毛泽东一生中的三位贵人,把他从一个起步很晚的农村青年带到了时代的大舞台,主演了一场史无前例、惊天动地的历史大戏。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