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通用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六大变化(上)

阿卡索 139 0

摘要: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部统一部署下,高中各科课程标准于2014年底正式修订。经过多年努力,于2017年底正式颁布,标志着课程改革。 进入新时期。 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主要变化有哪些? 这些变化的意义或特征是什么? 英语教师将面临哪些新挑战? 本文从课程目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六个方面探讨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分析讨论其意义以及对教师的挑战。

关键词:普通高中英语; 课程标准; 课程改革

介绍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简称《2017年课程标准》)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a),开启高中英语课程新征程并指出了新一轮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 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从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简称《课程标准实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到《课程标准》修订完成2017年”浅析《通用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六大变化(上),历经14年,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英语课程改革在理念层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在实践层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以学生为本、培养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英语课程目标得到了广大英语教师的广泛认可; 在课程结构上,实现了高中课程的多元化设计,在为学生提供多种选修课程的同时,力求为学生学习英语打下共同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体验式、实践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在评价方面,提出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型; 在教师培训方面,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投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英语培训,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和坚持,中小学生听不懂、不会说英语的现象已基本扭转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但在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没有解决:

1)虽然教师认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但在大多数课堂上,词汇和语法教学仍然比较普遍,教师重教轻学。

2)在大多数学校,课程并不是真正的选择性课程; 学校和学生更加重视高考科目的课程。 非高考科目开设的课程很少,很少有学生愿意选择。 高考前的选修课几乎成为所有高中生的必修课。

3)忽视了语言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即主体教育,表现为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和文化内涵缺乏深入学习,教学碎片化、肤浅化、模式化、并贴上标签。

4)自上而下的教师培养模式导致教师缺乏课程改革的内生动力; 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改进项目不多,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开放课程缺乏常规课程的实践基础学英语,教师难以移植或模仿。

5)缺乏以促进学习为目的的课堂教学评价和研究; 大多数教师不明白什么是形成性评价,也不知道如何操作。 总结性评价仍然占主导地位,教学仍然受到应试的严重挤压。

英语课程标准怎么说_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_英语课程标准

为深化课程改革,着力解决十年来课程改革未解决的问题,在教育部统一部署下,高中各科课程标准于2014年底正式修订经过三年的努力,修订工作完成。 此次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主要变化有哪些? 这些变化的意义或特征是什么? 教师将面临哪些新挑战? 这些都是广大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研究者所关心的问题。 本文将从课程宗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六个方面探讨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1. 课程目的的变化

近年来,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科技、信息技术和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未来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尤其是核心能力概念的引入,体现了对未来人才培养的共识。 基础教育作为国家的基石教育,首先要回答培养谁、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真正的高质量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要的品格和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的关键。 能力,即核心素养。 新时代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应试能力,也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文化基础、健康生活中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一个负责任、务实、创新的社会。 参与意识。 培养核心能力的目的是为个人的终身发展和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奠定基础(北京师范大学,2016)。

对于基础教育的使命英语课程标准,叶澜(2016)做了精辟的论述。 她说,基础教育的使命有“三个底线”:一是“底线”,要求培养学生懂得并遵循做人、做事必须遵循的底线;二是“底线”。 这就是“地下”。 学校教育应该给儿童青少年的人生打下光明的基础,体现阳光、自信、热爱生活、充满希望、不畏困难; 三是“地下”,让年轻人只能依靠直接的经历才能走出这个世界。 了解世界时空思维的局限性,获得进入文化世界的工具,学会借助文化知识不断学习、探索、创造未来世界的能力。 因此,每一门学科课程都有责任完成基础教育的使命,而德育应置于学科教育的首位。

《课程标准2017》以培养立德树人为目标英语课程标准,着力构建和优化协调一致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确保学科教育计划的有效实施和学校使命的落实。基础教育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完成。

2. 课程目标的变化

修订后的高中英语课程目标从“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转向英语学科核心能力。 《课程标准实验版》中,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要素组成。 这五个要素共同影响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但这个目标离不开主体思维。 目前尚不清楚各个要素如何共同影响语言综合使用能力。 《课程标准实验版》也未能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路径。 《课程标准2017》在国际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课程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对原有的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优化和整合,提出了结合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素质和学习能力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由能力四要素组成(见图1)。 在这一目标中,语言能力的发展带动和渗透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语言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_英语课程标准_英语课程标准怎么说

图1 从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怎么说_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_英语课程标准

在英语学科核心能力的四要素中,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通过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思的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语言能力。学习和使用语言。 意识和语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a:4)。 上述语言能力的定义包含四个要点。 一是“社会情境”,由于任何语言的使用都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因此语言学习活动必须在社会情境中进行。 二是“听、说、读、看、写等”。 听、说、读、看、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和表达意义的主要方式,因此也应该是语言学习的核心活动。 第三,“理解并表达意思”。 语言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知识、练习技能,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意思。 因此,语言学习活动应围绕意义的理解和表达来设计。 最后是“语言意识和语感”。 语言意识包括对语言的形式、意义、社会功能以及语言学习对个人和国家发展的意义的理解。 语感是通过广泛接触和使用语言而形成的,因此在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积极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构建语言意识,培养良好的语感。

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可。 它是全球化背景下学生所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a: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知识的获取,也离不开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后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分析和判断。 即学生通过语言学习获得文化知识。 在比较、分析、批判、评价文化的基础上发展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态度和判断,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文化知识的学习是通过感知与注意、获取与异化、分析与判断、内化与应用、说理与论证、欣赏与创造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于一体的活动来实现的。学生从中学习文化精髓,陶冶内在精神,形成良好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思考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学会解决问题,并做出行为选择。 因此,语言学习必须以内容和意义为基础,文化知识的获取和跨文化意识的构建是学科教育的内容基础。

思维素质是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a:5)。 长期以来,外语学习大多停留在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层面,在外语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许多学者指出了这一现实,呼吁外语教学要特别注重思维。 能力培养的紧迫问题(如黄元申,1998;孙有忠英语课程标准,2011;温秋芳、孙敏,2015;温秋芳、周艳,2006)。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语言不仅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中外人文科学知识、促进心智发展的重要工具。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学习了它所承载的文化。 他们通过获取、整理、总结、整合、比较、分析、批判、评价等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思维活动来获取知识、理解意义。 表达观点、建立文化自信、形成正确价值观正是语言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主动运用和主动适应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a:5)。 学习能力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学生有效运用和迁移英语学习策略的基础上,这些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 帮助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对于学生提高学习能力、适应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设定学习目标,监控学习过程,选择和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积极反思和评价学习效果。

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调节个人的情绪和情绪,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注意沟通的方法和得体。 策略的有效运用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

综合以上讨论不难发现,英语学科核心能力超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限制,将语言、文化、思维有机融合,为德育的实现构建具体可行的学科目标。教育和学科教育。 在英语学科核心能力的四要素中,语言能力构成英语学科核心能力的基本要素; 文化意识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能力的价值取向; 思维品质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能力发展的心理特征,学习能力构成了英语学科核心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a)。 核心素养目标的确定,为学科教育指明了方向。 然而,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合理的课程结构、精选的课程内容、有效的实施方法和系统可操作的评价模型。

3. 课程结构的变化

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能力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作为保障。 课程结构的设计来自两个基础。 一是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规划(2017年版)》中高中课程的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b); 二是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现状及近十年来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规划(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b),高中教育的定位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其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第3页)。高中课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高中英语已经普及,但各地英语教育资源的英语,导致地区间学生英语水平差异较大。需求多样化,单一的课程结构和统一的学术要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解决上述问题,课程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同时保证他们形成共同的发展需求。基础。 个性的发展。 为此,《2017年课程标准》提出,优化课程结构和学分要求,减少必修学分英语,合理控制必修课学习难度,适当增加选择性必修学分,满足高中生多元化需求。发展,实现减负增效。 此外,根据国家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课程规划(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b)也对外语进行了重新规划。 在英语、日语和俄语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 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两门以上外语供学生选择,同时保证教好一门外语。

在新的高中英语课程计划中,必修课是所有学生必修的课程。 所有学生都参加全面考试,旨在为英语学科的核心能力打下共同的基础。 它们占6个学分,比总学分少了五分之二。 ,适当降低学习难度,确保高中生能够达到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 选修必修课是针对有学习兴趣且需要参加入学考试的学生。 它们与必修课是递进关系。 学生可以选修考试,修满8个学分后参加高考。 选修课是学生自主选择选修的课程,包括国家设置的提高、基础、实践、拓展、第二外语课程和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占0-6学分。 学生免试学习或边学习边备考,为就业、高校自主招生提供参考。

标签: 英语 课程改革 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学科英语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